456回忆录16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2/3)页
面对这一“双向”文化冲击,景熙帝并未简单采取禁绝或放任之策。他采纳了礼部侍郎,同时也是精通数门外语的青年官员柳文渊(翰林学士柳明远之子)的建议:
一、于各主要通商口岸设立“番坊管理司”与“文化交流署”。番坊管理司负责协调番商与本地社区关系,依《南夏律》为基础,兼顾番人习俗处理纠纷,要求番商遵守南夏基本法度。文化交流署则组织翻译海外经典,同时系统地向海外译介南夏典籍,旨在促进相互理解,而非单向灌输。
二、在京师大学堂及广州、泉州等地官学中,增设“万国风物”、“海外语言”等选修科目,鼓励士子了解外部世界,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。
三、在外交文书中,明确“和而不同”的原则。南夏愿与诸国分享文明成果,亦尊重各国文化传统,不强行推广自身制度,但求通商互利,文化交流以自愿、平等为基。
此策既维护了南夏文化主体性与社会稳定,又以开放姿态促进了文明互鉴,使得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往更为健康、持久。
——
三、海权延伸与远洋护航挑战
南夏商船航迹已远至东非乃至更西之地,海军护航压力日增。旧有以近海防御和有限远洋护航为主的海军体系,渐感力不从心。且西方(注:此处指故事背景中设定的、类似历史上大航海时代初期的西方势力)一些新兴海上力量开始出现在印度洋海域,其船坚炮利,行事风格强硬,虽未与南夏直接冲突,却已带来潜在威胁。
兵部尚书上书直言:“陛下,今我商船遍及四海,然海军战船续航、火力,于远洋仍显不足。西洋诸国舰船,多有巨炮,航速亦快。若于万里之外发生争端,我水师恐难及时应对,有损国威商利。”
景熙帝深知制海权之于全球化命脉的重要性,毅然决定推动海军战略转型:
一、 组建“远洋水师”。拨付专款,于泉州、广州设立大型海军船厂,借鉴西洋船只优点,并结合南夏自身造船技术,设计建造拥有多层甲板、配备重型火炮、适于长期远洋航行的新型战列舰与快速巡洋舰。
二、 建立海外补给与情报网络。在已通商的东南亚、南亚、东非重要港口,以租借或合作形式,建立南夏海军专用的补给站、修船所。同时,广泛招募熟悉海外情势的通译、向导,建立军事情报网,及时掌握各大洋域的动态。
三、 明确“合作与威慑”并举的原则。继续与友好国家维护海上同盟,共同打击海盗。对于新兴的、态度不明的西方海上力量,则通过外交渠道接触,展示南夏海军的存在与实力,传递“和平通商可欢迎,挑衅滋事必反击”的明确信号。
这一系列举措,标志着南夏海军从“沿岸防卫”正式走向“深蓝远洋”,为全球贸易线路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武力保障。
——
四、太子启蒙与盛世传承
第(2/3)页